若不是古時遺下的性別不平等,我們何須在廿一世紀的今天,仍然高喊著女權主義的口號?

如今,女性地位逐漸提升,但性別議題依然爭論不休。回看古代,男尊女卑情況嚴重,男性體力優於女性,在生產力和戰爭方面更具優勢,兩性地位差距越來越大。南宋時期,袁採的《袁氏世範》提出「男女本應平等對」,這是男女平等一詞首次出現在漢語字詞中。

清朝時期,秋瑾是當年的女權運動家,她在《勉女權歌》一句「男女平權天賦就,豈甘居牛後?」,主張男女平等,她甚至表示永遠不穿清朝女服,男裝成為秋瑾的標誌性服裝。

來到近代,時裝設計師開始用服飾爭取平權,例如Co c oChanel將男式剪裁融入女裝,而Yves Saint Laurent則創造了「LeSmoking」女性燕尾服,他曾說過:「Chanel解放了女性,我則賦予它們權力。」

服飾向來反應了當代文化和美學,它隨著社會文化的演變,展示了人類的生活百態。氣候、地理、文化和習俗等等,也構成了服飾的演變。位於上環的兩依藏博物館最近帶來了《風華絕冠·東西匯流》展覽,透過超過250件展品,包括明末清初至近代的中國和日本日常物品,例如閨房相關的傳統中式家具、日本髮飾和銀飾,以及中日兩國的紡織品等等,探索女性服飾於性別和身份社會建構的作用。

中國和日本傳統社會都深深根植於儒家思想,數世紀以來,兩國女性社會地位低下,或依附男性而活。有限的體力、學識和財產,令女性在社會上的權力和身份地位微薄,這種現象在服飾上也是有跡可循。例如架子床是女性嫁妝中最重要的部分,象徵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,不論婚後離異或寡居,亦會歸她擁有的家具之一。因為在傳統父權家庭下,女性生活以家庭為主,大部分時間都深居閨中。在日本,髮型可用於區分妓女、演員或貴族的不同身份和社會地位。《風華絕冠·東西匯流》分為四個展廳,觀眾可窺看吳絳仙、袁大捨、管道昇和莫淑英的生活經歷,這四位從隋朝至近代的傑出中國女性,對當時的文學、藝術和政治影響深遠。

今次展覽更將舉辦三個講座,包括吳敏儀的《現代女性魅力和社會變遷》,聚焦於中國現代女性在二十世紀初期生活上的轉變;何鑒菲的《時尚與個性:邂逅中國西南部彝族服飾之美》,探討中日女性身份建構的作用;以及高橋明美的《和服工作坊及日本傳統舞蹈表演》,她將講述和服傳統和穿著規則,並表演日本傳統舞蹈—舞踊。